在”光复大地三万里“的活动中,曾有一位有机农人这样跟我们说过:
“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什么?不是天涯海角,不是希望与落空。而是,我把用尽心血种出来的有机食物送到你面前,你却不相信。”
可是,站在消费者的角度,我们也很能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不信任:
因为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下,诚信是一种普遍稀缺的资源;
因为,食品行业所需要的安全和诚信,远远高于其他行业;
也因为少数不法企业和某些不规范的行为,让一部分消费者曾经受到了伤害……
然而,无论伤痛或欢喜、怀疑或信任,随着社会物质文明极度发展,“追求自然、追求健康,追求有机”,已是汹涌的时代趋势,不可逆转。
我国有机食品开发从1989年开始起步;
1990年,我国大陆才出现了第一家有机认证企业;
2018年,中国境内已经有12226家有机生产企业;
截至2018年12月,我国共有80家认证机构,共颁发认证证书19365张。
中国有机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通道
……
资料来源:国家认监委
2019年9月,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认证监管司传来一个重要消息: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认证监管司将对有机标准和规则进行再次修订,同时将重点开展五方面的工作。
这对于消费者和有机从业者,都将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。
一、抓制度
优化有机产品认证制度,明确各方责任。这是抓源头的举措。
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、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郑功成说过:“立法的最终目的,就是要形成人心向善的社会氛围,造就人人能够行善的制度环境。”
一是修订完善《有机产品》国家标准、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、《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》,研究建立统一的《有机产品认证风险检测项目目录》,凸显认证机构对认证结果的主体责任、获证有机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对产品质量的主体责任,明确各级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;健全有机产品认证全过程追溯机制;
二是研究提高有机产品认证机构准入门槛,鼓励非营利性机构参与认证工作,避免认证机构因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影响其客观公正性。
二、抓认证
严格落实认证机构和认证人员责任。认证机构躺赚却不担责的漏洞将不复存在。
一是严格落实有机产品认证机构对认证结果的主体责任、对产品质量的连带责任,健全对参与认证活动从业人员的全过程责任追究机制,落实“谁出证,谁负责;谁签字,谁担责”;
二是在有机产品认证领域积极落实《认证机构及认证人员失信管理暂行规定》,建立认证机构和人员的诚信档案,完善永久退出和终身禁入等失信惩戒机制,提高违法失信成本。
三、抓企业
严格落实获证企业对产品质量的主体责任。
一是要求企业建立有机产品管理体系内部检查制度,并及时向认证机构通报内部检查结果;
二是加强获证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有机产品标准法规培训,提高其风险防控意识;
三是严格要求企业按照《有机产品》国家标准组织生产,加强对有机产品生产、销售等全过程的管理,持续满足认证要求;
四是要求认证机构切实按照规定加强对获证企业的证后跟踪监督。
四、抓监管
加强有机产品认证监管,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并及时公布。
一是积极发挥“大市场”机制的作用,开展商事监管、食品安全监管与质量监督联动监管,加强监管联动和联合惩戒,及时向社会公布查处结果,倒逼获证企业落实其对产品质量的主体责任;
二是落实地方政府监管责任,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建设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,推动县级或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牵头组织农业、市场、环保等相关部门建立对有机产品生产、认证、销售等所有环节的全链条联动监管机制。
五、抓宣传
积极宣传有机产品认证,引导社会认知。
一是加强宣传,以消费者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有机产品认证知识;
二是加大对有机产品概念、获证产品真伪辨别、有机产品认证助力精准扶贫及生态保护等知识的宣传力度,提高消费者认知度。
从上述内容,我们可以看到:中国政府正在用国家的公信力、强制力,捍卫消费者的食品安全;未来,违法的成本越来越高,一处失信,处处受限;而这也是解决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信任问题的根本之道。
希望,有机农人们流血又流泪的日子很快结束;
希望,对人体健康友好的有机食品、环保用品能走进千家万户;
希望,年轻人、儿童患癌的悲剧不再上演;
希望,天渐渐变蓝,水渐渐清澈,青山绿水回到每一个乡村
……